
在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H组中,出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局面。尽管圣马力诺队七战全败,小组垫底,却依然凭借规则漏洞,理论上保留着晋级附加赛的希望。根据欧足联的晋级机制,除了各小组第二名之外,还有四个附加赛名额将分配给欧国联中成绩最好但未直接出线的球队。圣马力诺在欧国联D级别赛事中获得了小组头名,因此进入了附加赛的候补名单。而他们的“命运对手”罗马尼亚队,同样是欧国联C级别的头名,顺位更高。
更戏剧性的是,圣马力诺将在最后一轮预选赛中迎战罗马尼亚。如果罗马尼亚能够以小组第二的身份直接晋级,他们通过欧国联获得的附加赛名额就会顺延给圣马力诺。这意味着,圣马力诺要想晋级附加赛,反而需要“尽量大比分输球”,帮助罗马尼亚锁定小组第二。输得越惨,机会越大,这种“输球反而晋级”的设定,彻底暴露了欧足联规则中的漏洞。
这一幕让人联想到2003年中国足坛的“输球保级”闹剧。当时,重庆队在末轮比赛中被迫“放水”给青岛队,险些酿成集体造假丑闻,最终还牵出了天津队的贿赂案。事后,中国足协痛定思痛,恢复了最简单的积分排名制度。
如今,欧足联在追求商业利益和竞争平衡的过程中,反而让规则变得复杂而荒唐。原本旨在提升比赛积极性的欧国联赛事,却制造出“赢不得、输更香”的悖论。足球本应是最纯粹的竞技运动,而不应沦为算法和规则的游戏。或许,欧足联是时候重新审视这套体系了。有时候,最简单的规则,反而最公平。